您的位置:首頁 >國內 >

        一樣的春節不一樣的年味 記者帶您回味八閩別樣年

        2022-02-10 16:36:52    來源:海西晨報

        她是記者、她是新媒體小編、他是質檢人員……這個虎年春節,晨報人透過細膩的觀察和獨特視角,用文字和小視頻,記錄下八閩大地的年味。

        在泉州南安跳火群,在三明大田吃“面頭”,在漳州龍海灌臘腸……我們學著父母的樣子,準備“年年有余”,貼上“福滿新家”;我們在限放區感受“爆竹聲聲辭舊歲”……

        新春伊始,萬象更新。節日氣氛余韻未盡,按下節后收心“快進鍵”,踏著春天的步伐,投入新一年的奮斗中吧!

        【宗琴】

        搬新家,過大年

        地點:廈門集美

        百節年為首,在中華民族眾多節日中,最隆重、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莫過于春節了。今年的春節,對我而言也是值得紀念的一年。這個春節,我們搬新家啦!

        在過年前,母親總是一天給我打好幾個電話,不停地囑咐我要購買各種春節禮品,從除夕當晚餐桌上的“年年有余”,到貼在門上的“福滿新家”,她生怕我漏了某個環節,福氣就離我遠去。

        我也按照母親的指示,學著母親的樣子準備著過年的東西。一瞬間,我意識到,原來,這就是“成家立業”,這就是傳承的意義。

        回想兒時,每到春節,母親都會提前好幾天準備各種美食。雖然他們離開家鄉20余年了,但仍不忘老家的味道。

        春節不僅是年味記憶的傳承,更是家族文化的代代相傳、生生不息。(海西晨報記者 宗琴)

        【劉慧】

        原創歌仔戲唱迎新春

        地點:廈門海滄

        “生命重于泰山,防控就是命令;防控就是責任,愈要眾志成城,萬眾一心控疫情……”新垵村薌劇團聲情并茂,用原創歌仔戲《疫戰新垵村》回顧了新垵村眾志成城團結抗疫的故事,表達了新年的美好期望。

        三五親朋好友搬著小板凳,坐在村口聽歌仔戲相信是不少廈門人心中難忘的回憶。這也是新垵村薌劇團團長阿杰難忘的新年回憶。今年初,新垵村薌劇團原創的歌仔戲《疫戰新垵村》拍成了視頻,參與新垵村新年習俗線上征集活動。視頻中,團員們穿上了志愿者、清潔員的衣服,唱起了歌仔戲。阿杰說:“詞我寫了近兩個月,隊員們排練用了一個月,我們想要號召大家做好疫情防控,做好垃圾分類。”

        阿杰介紹道,從去年5月開始,他和15名團員成立了新垵村薌劇團,年紀最小的50歲,最大的已經77歲了。大家一起排練,一起用歌仔戲的方式記錄生活。此前,新垵村薌劇團原創的《廈門老人在當今》登上了社區舞臺,讓更多人感受到了歌仔戲的魅力。(海西晨報記者 劉慧)

        【林燕萍】

        爆竹聲聲辭舊歲

        地點:廈門集美

        “爆竹聲聲辭舊歲”是中國人的迎新習俗,也是我記憶里年的味道。

        今年除夕下午5點多,爆竹聲便漸漸響起。我們家一如往年,早早吃完了年夜飯。為了趕在大年初一零點準時燃放煙花,即使下著雨,我仍套上羽絨服,撐著傘和弟弟出門了。我們來到山口廟,首次嘗試燃放小型煙花,還沒等點著,我已經忍不住哇哇叫,惹得拍視頻的弟弟笑個不停。幾次嘗試后終于成功,我尖叫著跑開,更是被弟弟嘲笑膽小。

        一晚上,爆竹聲、煙花聲響不停,給除夕夜增添了濃濃年味。(海西晨報記者 林燕萍)

        【陳曉青】

        跳火群,年味濃

        地點:泉州南安

        今年除夕夜,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熱騰騰的火鍋,年夜飯還沒吃完,屋外便傳來了煙花爆竹聲。“有人家開始跳火群了!”在泉州南安水頭鎮文斗村,跳火群是每家每戶年夜飯后的“必備節目”,也是這里最具年味的傳統民俗。

        飯后不久,老公就從屋角提來了一把捆綁好的地瓜藤。“這個過年前就準備好了,比較好燒,每家每戶都會存一些,就為了今晚跳火群用。”話音剛落,他便點燃了地瓜藤。只見小火苗越燒越大,伴著噼里啪啦的鞭炮聲,寓意來年生活紅紅火火,也有驅邪避災之意。

        “好!準備跳了!快速跨過去!”家中男丁跳過火堆,較小的男童可以由大人抱著,從正門進入“厝內”,一直走到正廳提前擺好的神案桌前,然后沿原路折回庭院里的起點處,接著跳,一般跳三次。

        待到火勢漸歇,婆婆從火堆里夾出一些未燃盡、帶火星的地瓜藤,放到廚房或老式木床底下,有驅邪之意。(海西晨報記者 陳曉青)

        【張雅雯】

        打邊爐,話團圓

        地點:泉州晉江

        對于晉江人來說,過年最有儀式感的事情是什么呢?除了燒香,那便是“打邊爐”了。

        晉江人說的“打邊爐”,便是吃火鍋。“打邊爐”忠于原味,重在食材,湯底看似清淡,卻能帶出食材本身的鮮味。

        1月31日,工作一結束我便迫不及待地趕回晉江與家人團聚。“今天打邊爐啊。”剛一到家,我就看到餐桌正中央熱氣騰騰的湯,還有各種新鮮食材,牛肉丸、皮皮蝦、螃蟹、豆腐……湯頭清淡,媽媽僅放了幾個花蛤提鮮,還放了點姜片去腥。湯煮沸后,我先盛上一碗細細品嘗,身上的寒意盡消。

        雖然在外吃過不少品牌火鍋,但我始終對“打邊爐”情有獨鐘。餐桌上,說不盡的日常,聊不完的趣事,在升騰的熱氣中話團圓……(海西晨報記者 張雅雯)

        【林維曦】

        “面頭”里的家鄉味

        地點:三明大田

        大人小孩帶著大包小包的行李,從四面八方匯聚回鄉的心都是滾燙的,暖了清冷的山村,漸漸濃了這里春節的氣息。

        家鄉的風俗,年夜飯少不了白粿。到了除夕,家里一早泡好米,過了中午就起鍋生火。黝黑的灶膛,火舌隨著鼓風機的伴奏歡快跳躍,大鐵鍋里翻滾蒸騰起溫熱的水汽。水蒸氣氤氳中,下米焯水用笊籬瀝水,再倒入蒸籠里炊。約莫半小時,打粿的米飯就蒸好了。將粳米飯倒進廳堂邊安靜了很久的石臼,T形木錘在石臼里蹂碾、敲打帶著聲響,和著孩子的歡鬧聲,回蕩在廳堂又散到鄰里四處,傳遞著過年的喜悅。

        當地除夕的白粿叫“面頭”(音譯),內里包餡,呈圓錐狀,分素餡、葷餡的。素餡用來供祀,葷餡多為蔥花炒糯米飯、臘鴨胗、臘鴨腸。兒時父母哄人,都會說吃個“面頭”長一歲,小時候貪嘴常常一連吃了幾個,偷偷“長”了好幾歲。

        長大以后常年在外,難得回鄉,記憶里的年味有時就是家鄉的美味,就像兒時父母做的“面頭”,外表平平無奇,咬著柔軟、嚼著咸香,每每想起來就如吃著剛做好的“面頭”,心頭總泛起陣陣暖熱。(質檢人員 林維曦)

        【林妙紅】

        臘味飄香年意濃

        地點:漳州龍海

        去年我結婚了,因而除夕夜,我第一次沒有和父母親一起吃年夜飯。雖然心中有些許遺憾,但父母的愛沒有距離!

        春節,意味著團圓。按照家鄉的習俗,大年初二,是女兒女婿回娘家的日子。這一天,妹妹告訴我,父親早上7點就到集市上買菜,在他眼里,菜越早買,越新鮮。父親做的菜色香味俱佳,無論在外吃過多少美味佳肴,我心里總惦記著他做的海蠣面線。

        在家鄉,灌了臘腸才算是過年。臘腸炒荷蘭豆,是每家每戶待客必備的美食。母親知道我愛吃,早在一個月前,父親就開始準備做臘腸了,用了幾十斤的肉。

        這個年,我的身份變了,有了新的責任,但不變的是家人濃濃的愛。(海西晨報記者 林妙紅)

        【傅曦穎】

        兒時的書店

        地點:泉州鯉城

        過年回家鄉時,我總會想起兒時的書店,在那個互聯網還不發達的時代,泡書店是我們為數不多的樂趣之一。我的家鄉在泉州,童年記憶里最大的書店是泉州書城,在那里,我度過了不少小學閑暇時光。

        那時的書城面積大,顧客少,書城里還有個書吧,不僅有舒適的座位,還有熱騰騰的食物,舒服又愜意,對我來說簡直是個大寶庫!每到假日,我就央求母親帶我去書城。我喜歡看歷史題材的書,如《中華五千年》《中國一百個帝王》等。

        我搬到廈門后,便很少光顧書城了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它越來越老舊,但它仍承載著我兒時美好的回憶,那是只屬于我的童年時光。(海西晨報記者 傅曦穎)

        【廖賜賢】

        新手奶爸回家路

        地點:泉州安溪

        除夕夜,許多家庭已團圓相聚準備年夜飯,而我們一家三口還奔波在回家路上……

        春節放假前,因擔心年幼的女兒第一次回老家過年會被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嚇到,我和妻子臨時“抱佛腳”,買來嬰兒降噪耳麥,用音箱播放各式各樣的鞭炮聲,讓女兒提前適應。除夕夜,我們仨才安心踏上回家的路。

        在高速路上,絢爛的煙花不時在夜空中綻放,女兒看著煙花,在安全座椅上安然入睡。家里的父母已張羅了一桌年夜飯,不時打來電話詢問,那種迫切想見兒孫的心情,哪怕隔著電話、隔著千山萬水都能被輕易察覺。

        回家過年,不僅僅是一種儀式,也是一種情結,更是心靈上的歸依。兒行千里,走不出父母永遠的牽掛,不管多忙,也不要忘記常回家看看。(海西晨報記者 廖賜賢)

        【范玉華】

        柴火灶旁的時光

        地點:莆田涵江

        在外上班的日子,最想念爸爸用柴火灶煮的鹵面。

        莆田人的飯桌上,鹵面屬于壓軸菜,十分“大牌”。鹵面需要用五花肉煸出葷油,再炒香蔥姜蒜,這是其“靈魂”所在;蟶干、蝦干、香菇干、蠶豆、鮮海蠣、鮮蝦,爆香后加入熱水,水開后把面均勻鋪上,把鮮味兒吸足,鹵面也就大功告成了。

        我和妹妹十分喜歡圍在柴火灶旁,邊幫忙添火,邊看爸爸忙活著煮鹵面,柴火燒得旺旺的,香味撲鼻。

        在灶臺前的這半小時,我們總是和爸爸嘮嘮有趣的事兒,嘮完了,面就熟了。(海西晨報記者 范玉華)

        【白若雪】

        祈愿一年好年景

        地點:漳州詔安

        我的老家在漳州詔安南門村,村里的關帝廟是十里八鄉香火最旺的。每年最熱鬧的日子當數正月初五,因為這一天,其他村的、其他鎮的,甚至隔壁省廣東的善男信女都會過來拜拜,我也經常在這個日子遇到不少多年未見的返鄉的同學。

        在老家,傳說臘月二十四,神仙都會回到天庭去復命,向玉皇大帝述職,然后會在正月初四重新回到人間。所以正月初四傍晚,廟里的老人會舉辦儀式迎神,這一天又叫“神落天”。神明下來后,人們都會搶著盡早上香,跪拜,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好年景,財丁興旺、事業發達、健康平安、家庭和美,所以,從正月初五凌晨開始,村里來祭拜的車輛便絡繹不絕,這樣的情況一般會持續到正月初六。(海西晨報記者 白若雪)

        關鍵詞: 歌仔戲 邊爐 過年 年夜飯 春節 春節

        相關閱讀

       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| 极品色天使在线婷婷天堂亚洲| 狠狠入ady亚洲精品| 国产亚洲sss在线播放| 亚洲一卡2卡4卡5卡6卡在线99 | 亚洲av无码av制服另类专区|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| 亚洲精品无码99在线观看|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无码久久综合影院|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| 亚洲综合小说另类图片动图| 在线aⅴ亚洲中文字幕| 亚洲午夜理论片在线观看|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三区|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| 亚洲AV性色在线观看| 相泽南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播放|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视频|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2|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| 亚洲性猛交XXXX| 亚洲av色福利天堂| 亚洲熟妇无码爱v在线观看|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| 亚洲综合无码无在线观看|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大桥未久| 国产精品亚洲а∨无码播放不卡 | 久久无码av亚洲精品色午夜|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| 亚洲午夜爱爱香蕉片|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男人的天堂| 亚洲人成人网站色www|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| 亚洲国产电影在线观看|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蜜桃| 女bbbbxxxx另类亚洲| 国产亚洲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|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| 国产亚洲精品2021自在线|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| 亚洲欧洲∨国产一区二区三区|